新闻中心

京讼要闻:未来5年土地政策走向:从确权到流转的3大机遇!

来源:北京京讼律师事务所 发布时间:2025-07-22

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,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走过确权颁证、承包期延长等关键阶段。随着《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》全面落地,第三轮土地承包延期30年的政策红利正在释放。

 未来五年,土地政策将从“确权定分”转向“活权增效”,为农民、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来三大历史性机遇。今天,京讼律师将为大家详细解读这一话题。

 

 律师解读

 一、承包权稳定下的资产增值机遇

 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,使承包权成为农民最稳定的“财产权”。

 安徽、湖南等试点省份通过“延包合同电子化”实现承包信息全国联网,农民可凭承包证申请抵押贷款、参与集体资产量化。

 以绍兴市为例,当地通过“多田套合”工程整合碎片化耕地,新增高标准农田3.3万亩,使承包地亩均流转价格提升40%。

 政策突破点在于《农村土地承包法》第二十二条明确“承包方可以采取出租、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”。

 这意味着农民既能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收入,又能以承包权入股合作社分享产业增值收益。

 黑龙江某家庭农场通过“承包权+经营权”分离模式,将200亩承包地入股粮食加工企业,年分红达12万元,较单纯流转收益增长3倍。

 二、经营权流转的市场化机遇

 随着《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》深入实施,全国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交易额突破2万亿元。未来五年,流转市场将呈现三大趋势:

 1. 数字化交易:浙江“浙里办”平台实现土地流转“一键签约”,2025年线上交易占比达65%

 2. 规模化经营:全国家庭农场超380万家,流转土地面积占比达37%

 3. 产业链融合:四川中江县通过“土地流转+订单农业”模式,带动2.3万农户参与中药材种植,亩均增收2800元

 政策创新在于允许经营权抵押融资。重庆梁平区试点“经营权+农业设施”组合抵押,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单笔最高500万元贷款。这种“地权变资产”的转变,使土地流转从“生存保障”升级为“发展资本”。

 三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改革机遇

 新修订的《土地管理法》打破城乡土地市场壁垒,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。未来五年,这一政策将催生三大红利:

 1. 资产显化:全国首批入市地块平均溢价率达32%,村集体年均增收超50万元

 2. 产业导入:江苏昆山通过集体用地建设科创园区,引入高新技术企业42家

 3. 城乡融合:成都郫都区战旗村将13亩集体用地入市开发商业综合体,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4万元

 政策保障体现在收益分配机制上。自然资源部要求入市收益的70%必须用于农民社会保障,广东佛山等地探索“保底分红+增值收益”模式,确保农民长期受益。这种“同权同价”的改革,使集体土地从“沉睡资产”转变为“活资本”。

 未来五年是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期,也是权益变现的机遇期。从承包权确权到经营权流转,从集体用地入市到数字平台赋能,每一项政策创新都在重构农村生产要素配置。

 对于农民而言,及时办理承包权继承登记、参与流转市场培训、关注集体资产量化动态,是把握机遇的关键。对于新型经营主体,运用“承包权+经营权”分离模式、对接农村产权交易平台、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,将成为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。

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