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
京讼要闻:从“10亿违建豪宅被拆”看:法律红线不容践踏,违法必究的底层逻辑

来源:北京京讼律师事务所 发布时间:2025-05-20

近期,汕头“英之园”违建被强制拆除一事持续引发热议。作为法律工作者,这起案件不仅是社会热点,更是一堂生动的法治课。从法律视角剖析,我们能清晰看到:任何无视法律程序、践踏公共利益的行为,终将面临法律的严惩。

 

违建认定:法律依据清晰,违法事实无可辩驳


根据通报,“英之园”至少触犯两大法律“红线”:


1.土地用途违规:其占用集体工业用地和耕地,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建设豪宅。依据《土地管理法》第77条,未经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,由县级以上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退还土地,限期拆除新建建筑物。


2.规划审批缺失:未取得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》擅自建设,违反《城乡规划法》第64条。对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违建,应限期拆除;不能拆除的,没收实物或违法收入,并可处罚款。


值得注意的是,本案历经行政复议、行政诉讼仍维持处罚决定,这意味着司法机关已充分审查案件,违建认定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,不存在“误判”可能。


强制拆除:行政执行的刚性与程序正义


有人疑惑:“10亿豪宅直接拆除,是否太过‘浪费’?”答案藏在法律逻辑中:


法律无例外:违建的处置方式由法律明确规定,当建筑物无法补正规划手续、严重影响规划时,拆除是唯一合法选择。即便豪宅造价高昂,也不能因“成本高”而豁免违法后果。


程序严谨性:本案中,行政机关从行政处罚到申请法院强制执行,严格遵循《行政强制法》程序,确保每个环节有法可依。违建者的复议、诉讼权利也得到充分保障,体现了“合法权益受保护,违法行为必追究”的法治原则。


责任追究:违法者与失职者都要付出代价


案件另一大看点在于“双追责”:


刑事追责:对构成犯罪的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,或涉及非法占用农用地罪、行贿罪(若存在利益输送)等罪名,彰显法律对恶意违法的零容忍。


公职人员问责:对失职公职人员严肃处理,直指违建背后可能存在的监管漏洞。这也警示行政机关:不作为、乱作为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。


给普通人的法律启示:莫抱侥幸,依法而行


1.建设前先“问法”:无论是建房还是商业开发,务必核查土地性质、办理规划审批,切勿轻信“口头承诺”或“特批渠道”。


2.维权需及时:若发现身边存在违建,可通过合法途径向自然资源、城管部门举报,必要时咨询律师提起行政诉讼。


3.公职人员的警钟:依法行政是底线,任何对违法行为的纵容或包庇,都将面临党纪国法的严惩。


“英之园”的拆除,不仅是对个体违法的惩戒,更是对社会法治信仰的捍卫。作为律师,我们始终强调:法律的权威不容挑战,公共利益不容侵害。唯有敬畏法律、遵守规则,才能避免重蹈“亿元豪宅沦为废墟”的覆辙。


若您在土地、规划领域遇到法律问题,欢迎随时咨询,我们愿以专业为您保驾护航。


关注[京讼拆迁法律事务部]公众号,获取更多实用法律知识与深度案例解读!



推荐阅读